涤洗精神的尘埃,点燃智慧的灵光
 

涤洗精神的尘埃,点燃智慧的灵光

武进鸣凰中心小学     冯小英

“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 “让孩子心中有梦想,脸上有笑容,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把童年还给孩子,无限地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像一粒神奇的种子,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又似一缕清风,唤醒沉睡在多少人心中的教育之梦。新教育实实在在地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探索着走进学生心灵的密码。新教育敬畏生命,深信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神秘,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

对于新教育,最让我感动的是“晨诵、午读、暮省”这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晨诵——与黎明共舞,多么美好,多么富有诗意!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得以舒展,灵魂得以灵动。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新教育的儿童阶梯阅读研究,为每一个儿童找到他此时此刻最适合的童书。这些精心挑选的书籍,将在娓娓动听的故事中,告诉他们爱心、勇气、友谊、谦虚、感恩……它们将编织出一张美丽的网,呵护孩子在漫长的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和勇气。暮省,夕阳西下,问问自己,今天你收获了什么?践行在新教育的路上,我学习着,感动着,收获着充实与幸福。

一、晨诵——用经典童诗唤醒沉睡的心灵

几乎每个民族的祖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诗歌作为最初的母语文学形式。诗歌短小,精炼,智慧且灵光,是在用惊人的想象力,推动人类的双脚踏上灵魂的幽径。

1诵读经典 

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朱熹也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刘梦溪教授也说过“阅读经典文本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小孩子天真无邪,记忆力最强,最容易教导。《易经》上说:“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讲要给孩子很好的善良的教育,让他奠定德行的根基。智慧需要传承,从树的生长我们可以学到:根基是最重要的。而人的根基就是我们的德行。从水流动我们也可以学到“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在不争。”

晨诵时,我们每日一句读诵《弟子规》等经典内容,“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捧读经典就仿佛穿越时空在某一个时空点上与那些高尚的灵魂进行对话,每一次的诵读都好像是在接受一次圣贤的教诲。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并非过时,如同孝顺父母,古人必需,今人也一样需要,又如太阳日出日落,照耀大地,古今皆同。我们更有责任传承先人的经典智慧,启发对德行教育的认识和共鸣。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非常地不了解。很多留学生到了国外,有外国人问起《论语》,《老子》,我们的年轻人却什么也说不出,居然还不如一个外国人了解得多。外国人是非常推崇孔子的,可在我们国家却有小孩子指着孔子像问“这里怎么站着个圣诞老人”,这是非常可怕和悲哀的。诵读经典,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孩子从中默默汲取着养分,中国语言文字之根就在文化经典当中,这些千古美文就是最好的警句范文。这些好语录、文章、诗词记得多了,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久而久之,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2诵读童诗  

童诗是开放在孩子心灵的花朵,晨诵时,让孩子朗诵富有童趣,贴近儿童生活的诗歌,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走进他们的内心,引发共鸣,并从中感受诗歌盎然的情趣、明快的节奏和韵律。

如丁芒的《放风筝》

把彩色的声音/录进四月的风;/把彩色的笑/嵌进晴朗的天空。

那是你放飞的欢乐,/是你冲向云霄的歌。两腿,快活地飘动,/两肩,得意地摇耸。

怎么来丈量幻想呢?/从心上扯出的线,/搭上了清风,/撩上了彩虹。

看见了飞船在巡/看见了星云在流动;/今晚,风筝回来/会这样告诉你的梦。

多奇妙呀,声音可以录进风里,笑可以嵌进天空,心里的线可以丈量幻想。特定的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产生的一种陌生化效果,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好的诗歌成为了学生学习语言、驾驭语言、鉴赏语言的典范。意象的组合,意境的营造,在孩子的心目中唤起生动的画面,传达出他们内心的情感。

又如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阁楼上的光》: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

“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简短而含蓄,小中见大,以此喻彼,言有限而意无穷。“总得有人去擦擦星星”,少点抱怨,多点实干,这样的诗歌,积淀在孩子的岁月里,当岁月和孩子的身体一起长大,可以不断受用。于是孩子们不再做“追星族”,争当“擦星族”:地上有纸,弯下腰捡一捡;桌子歪了,轻轻排一排……不要怀疑,这便是诗歌的力量。让人不禁憧憬:要多少好的诗歌,才能让孩子与谬斯相遇呢

二、午读——用童话故事涤洗精神的尘埃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美妙,在他们眼里,每个有生命的物体都可能和我们一样会说话,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想象,他们能想象出他们可能在讲什么话,他们可能在做什么事情。童年浸润在童话的故事里,长大之后才会按童话故事的理想和秩序设计来建设,世界是这样美丽起来的。童话故事是孩子自己的喜欢的书,都是立在敬重孩子生命的角度,不用假冒天真,也不故意深刻。它们是长大的人一生忘记不了的书,长大以后,他们才知道,原来这样的书,这些书里的故事和美妙,在长大之后读的文学书里再难遇见,可是因为他们读过了,所以没有遗憾。他们会这样劝说:“读一读吧,要不会遗憾的。”

    午间,一本本泛着墨香的童话故事丰富了孩子的精神世界,孩子们徜徉在童话的世界里:《爱丽丝漫游奇境》、《木偶奇遇记》、《柳林风声》、《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地板下的小人》……他们在故事和语言间得到和世俗不一样的气息,优雅的心情和感觉在这同时也就滋生出来;还有很多的智慧和见解,是孩子们在受教育的课堂上和别的书里难以如此生动和有趣地看见的。他们在爱丽丝的一次次历险中懂得了勇敢和善良,在夏洛和威尔伯的交往中明白了自信和欣赏的力量,在小蟋蟀柴斯特身上又感觉到友爱和关怀的温暖……慢慢地,慢慢地,这阅读就使他们有了格调,有了不平庸的眼睛。其实谁不知道,十有八九不可能每个人成为一个文学家的,可是亲近文学怎么就是为了要成为文学家,成为一个写小说的人呢?文学是抚摸所有人的灵魂的,如果真有一种叫作“灵魂”的东西的话。

三、暮省——用读书心得点燃智慧的灵光

“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倡导孩子们多读课外书每个语文教师都在做,但往往只是提倡而已,没有检查没有交流,效果不是很大,致使孩子们没有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没有向内拷问自己的心灵,没有从阅读中真正汲取能量。如果在读书后经常写一些心得体会,每日暮省,定期让他们交流,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学习到怎么写作,到时评选出“超级书童”,学生们阅读的兴趣就水涨船高了。要知道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如在读了一本书《假若给我三天光明》后,学生一起写读书心得。

学生唐娇写:今天我读了《假若给我三天光明》这个故事,我感到海伦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海伦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的确,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知识使海伦创造了这些人间奇迹!正是因为有了知识,她才如此幸运。在她19个月失去视觉和听觉后,就与这个世界失去了沟通,失去了联系,这个的幼小生命不知道如何排谴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她古怪、粗暴、无礼,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教会她认字,才使她张开了心灵的眼睛,得以与人沟通。一接触到了知识,孤独的海伦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铺就一条通向光明之路。

学生杨涵写:当我打开《假若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盲人的生活里。这本书一共写了二十三章,写主人公——盲人海伦.凯勒从出生到死亡的故事。我很喜欢第一章的这段话“每当我碰到了美丽的葡萄藤,在感觉它的树叶和花香时,我知道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花园的另一个角落。花园里还有随时蔓延的卷须藤,害羞得低下头去的茉莉,更特别的是百合,虽然它的花瓣极易脱落,但却像极了蝴蝶的翅膀。不过蔷薇花才是这里最美丽的公主。自从来到北方就很少看到如此赏心悦目的爬藤蔷薇了。它的花朵点缀在门廊上垂下的青藤上,空气中迷茫着缕缕清香,不带着一丝泥土的气息。每到清晨,带着露水的洗礼,它们总是让人感觉如此纯洁,如此美丽。”海伦的这段描写栩栩如生,我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花园中。我拥有明亮的双眼,能看到光明;我拥有聪慧的双耳;我拥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吧,和海伦•凯勒相比,我觉得我真的太幸福了!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活、不努力学习呢?

……

看着学生写的一篇篇稚嫩的读书心得,我发现孩子们各有各的收获,这些收获或是心灵的感悟,或是品德的提升,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散发出独特的灵性,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朱永新老师说的: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就让我们把阅读进行到底吧!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