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一年级学生入学行为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低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年级全体教师深切感到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因此从学生一入学我们就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教学儿歌,规范行为。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对小学的学习生活很陌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喜欢儿歌,我们年级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二、言传身教,指导行为。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具体的道德概念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自觉性,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标准。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热切地关注着周围的人和事,尤其崇拜学校的老师和自己的班主任。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规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一)语言引导。
  小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语言内在和外显的教育、引导作用。学生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模仿老师的语气、表情与人交往,他们会在迁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用语习惯。
  (二)行为示范。
  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从模仿开始,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老师任何行为动作都能对学生起到影响。作为班主任,我们都能做到当地面有纸时赶紧捡起;教室桌凳歪斜时总是能迅速整理齐,讲桌不整洁时总能及时清理干净……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们的样子去做。日常教育教学中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
  三、表扬鼓励,激励行为。
  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老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我们年级每班都设置了“雏鹰争章”评比栏,平时班级里表现好的同学可以得到老师发的小星星或小苹果,表现进步的也能得到这样的鼓励。当星星到达一定个数时便有资格在全班竞选“好习惯之星”。此外还给每个同学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四、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生的行为习惯会出现反复,有时可能今天还做的很好,明天就做不好了。甚至这节课还很好,下节课就不好了,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老师每周会对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的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在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律,增强自信,达到自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