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研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研究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研 > 成果材料 > 教师成果

例谈对学习素材的合理使用

来源:原创  发布人:陆英  发布时间:2016-12-13  浏览次数:

例谈对学习素材的合理使用

陆英

[案例一]找规律

为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搭配的价值,教师组织了如下教学活动:(1)引入:出示周一的菜潜(肉丸子、青菜、南瓜),让学生进行一荤一素的搭配,初步感知搭配的意义。(2)展开:出示周二的菜谱(排骨、黄鱼、白菜、豆腐、芹菜),再让学生一荤一素自由搭配,体验有序搭配的优势。(3)巩固:出示周五的菜谱(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让学生思考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规律。(4)应用:超市购物(从众多商品中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问题与对策]

如此生活化合适吗?整堂课的菜谱,不仅使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认知、书写本该在语文课上学的生疏汉字;而且致命的是,学生因沉浸于美味而丧失了思维的动力,降低了思维的效度,,北师大周玉仁教授反复告诫我们:“数学联系生活不是从头至尾,形式化是其固有的一个特征,因为数学研究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对从事物中抽象出的、概括的、形式化的东西的研究。”曾经有一段时期,我们把数学奉若神灵,高高在上,课堂里找不出一丝我们所认为的低俗的生活化痕迹,似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称之为做学问。一番摧枯拉朽之后,却让我们回到了另一个极端(人类文明的第一刻),所有的例题都是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所有的讲解都是生活的真实再现,所有的练习都是生活中的

实际应用,仿佛一夜之间,生活成了数学的全部。

面对新的问题如何处理呢?新课标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从生活中引出问题.接着抽象出数学模型进行研究,最后再回到生活中去应用,即走“生活——数学——生活”的路子。数学课堂应是以数学的视角来审视生活,研究生活,服务生活,一节没有数学味的课就不能称之为数学课。

[改进案例]

(1)引入:出示周一的菜谱(肉丸子、排骨、青菜、南瓜的图片),让学生分清荤菜和素菜,并随意说出一些“荤+”的组合,初步感知搭配的意义。

(2)抽象:用不同的符号区分荤菜和素菜(□表示荤菜,○表示素菜),让学生只对“■□●○”进行一□一○的自由搭配,逐步体验有序搭配的优势。

 

(连线的方法)  (列举的方法)

(3)建模:出示符号“□□○○○”,让学生思考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有什么办法能不重复也不遗漏地将所有的搭配都表示出来?这种搭配有什么规律?

(4)应用:超市购物(从众多商品中选一瓶饮料、两样主食、三样副食)

追根寻源,彰显数学的人文价值

[案例二]分数的意义

师:其实,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中就隐含了分数,想一想,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1:十拿九稳。

师:不错,做事情,十次就有九次能办成,说明这个人能力很强。还有吗?(板书:十拿九稳,9/10)

2:九死一生。

师:真危险,做某—件事情有十分之九死的可能,只有十分之一生的可能。(板书:九死一生,9/101/10)

3:百里挑一。

师:在100个人里挑出——个人,一定很优秀。(板书:  百里挑一,1/100)

4:十全十美。

师:太完美了,没有一点缺点!(板书:十全十美,10/10)

5:百发百中。

师:形容射箭、打靶很准,打100次能够全中。(板书百发百中,100/100)

师:(指着黑板上的成语)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设置了许多障碍,同学们真是九死一生啊,可是你们却顺利地闯过了难关,证明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百里挑一,你们的表现真是十全十美!

[问题与对策]

如此延伸得当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科间的整合不能如此牵强,这是对语文学科的诗意和数学学科的严密的简单拼装,既“荒了自己的园”也“糟了别人的田”。成语的意境被扭曲,分数意义的理解也不透彻。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仍然比较喜欢这种形式。以成语为载体,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数,在培养了学生数感的同时,让学生在这种数、语的联结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懂得了数学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那么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呢?就本案例而言,首先应重新确定成语与数学的切入点。把成语的引入放到刚开始接触分数的第一课时是不合适的,我们知道分数有两个作用:一是表示一些不能用整数表示的具体的量,如9/10”;二是表示两个量之间一种倍比关系,如“甲班人数是乙班人数的9/10”。案例中成语的本意大都指后者,而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对学生来说主要是掌握前者,因此把这段内容放在“认识分率”这一段更合理一些。其次应重新确定成语与数学的联结点。汉语文化源远流长,而其中的成语更是汉民族千百年来锤炼出来的语言精华,是人民群众长期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它精炼、形象、富有表现力。“成语中隐含了分数”是对成语的曲解,“尝  试从数学的角度,重新解读成语”才是对成语意境的进一步升华。

[改进案例]

认识分率(作为《分数意义》一课的实践活动)

师:数学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所要认识的分率与成语也有相通之处。不信你瞧:9/10,它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有这样的9份;这与“十拿九稳”的本义“做事情,十次就有九次能办成”不是很吻合吗?这样的例子你还能再举出一些吗?

l9/101/10在一起还能粗略表示“九死一生”的意思。

21/100,在平均分的100份中只取了其中的一份,这不就是“百里挑一”嘛!

3“十全十美”与10/10

师:(会心一笑)太完美了,没有一点缺陷,全是优点。

4:形容一个人射箭、打靶很准,可以用成语“百发百中”,写一个分数就是100/100

师:同学们,成语历经多年的沉淀,有些已失去了它的本义,更多的使用了它的比喻义、引申义,这一点毋庸置疑。今天我们用数字化的方式去重新解读它所传达的诗意,不是对它的亵渎、曲解,而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这种尝试现在看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执果索因,提升数学的探究价值

[案例三]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一半”可以用“1/2”表示。同学们看,这个分数很像我们的小家庭,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同学们一起讨论讨论。

12”是爸爸,“l”是妈妈,“一”是孩子。

师:你说的不对,2”应该是“分母”,那么“1”是什么呢?

21”是“分父”。(师未置可否,示意学生坐下)

31”是“分女”。

师:我们一家中有的孩子是女孩,有的孩子是男孩,那1”可以叫什么?

4l”可以叫“分子”。

师:你真棒!(老师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问题与对策]

如此探究必要吗?我们知道数学知识大体上可分成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的知识(即我们常说的死知识)是一种约定俗成,对它的规定有偶然性,是不需要、也无法进行探究的。假如我们的祖先把上衣认定为“裤子”,那我们现在可都是把上衣称为“裤子”的啊!答案不确定,并且任何一个答案的出现都有它的偶然性,这怎么探究?我们所能探究的应是那些必然的事物,只有这样,思维才能发挥作用。

那么是不是说,陈述性的知识除了“告诉”,不可以有其他任何形式的“探究”了呢?也不尽然。以“分母”“分子”的教学为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进行:给定名称后,让学生探究命名的合理性。这样做,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绝佳的记忆方法,促发对概念元认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加了他们辨别是非、优劣的能力。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真分数与假分数,被除数与除数,三角形与四边形,第一级与第二级运算等,都是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好素材。

[改进案例]

师:“一半”可以用“1/2”表示,那么这里的“2”和“1”分别表示什么呢?

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厂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师:同学们,分数线下面的就叫做“分母”,分数线上面的就叫做“分子”。这样命名是不是很有意思?

2:太有意思了,说的就像是母亲和儿子似的。

师:科学家们给一个数学概念起名字可不是随意的,你估计当初他们是怎么想到用“分母”“分子”的?

3:我想可能与它们所表示的意思有关吧。

4:一个分数,首先应该是把单位l”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就是分母),然后再从中取出这样的几份(也就是分子),就好比是先有了母亲,而后才有子女的。

师:说得太精彩了!那如果把分数线下面的就叫做“分子”,分数线上面的就叫做“分母”,合适吗?    

5:不合适,这样会让人误解为是先有子分数线上面的数,然后才有分数线下面的数,与分数的实际意义有出入。

(老师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现代与经典组委会论文评比 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