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研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研究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研 > 文献材料 > 理论学习

数学教学中找准算用的结合点

来源:原创  发布人:高新颜  发布时间:2016-12-09  浏览次数:

“算用结合”是现代数学作为整体的一种反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是教师数学教学的一种策略。“算用结合”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不能简单地将它们拆开。通过“算用结合”的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一般来说,“算用结合”中的“算”指口算、笔算、估算、四则运算等。它不但指获取各种计算方式的过程,还要充分体现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算用结合”中的“用”指的是应用、解决问题。“用”已经成为数学四大领域有机联系的融合剂。通过“用”可以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过去的数学教材片面强调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忽视了学生其它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新课程将“算”与“用”作为一个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个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使数学学习活动化、生活化。例如,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教材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对计算的结果作出形象的判断和推理。长1.2米,宽0.8米都接近1米,所以面积在1平方米左右。在获取计算方法时,不需要教师教给他们先转化成整数的方法,学生能从自身的选择出发,转化成分米单位或厘米单位后计算,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开放性的教学材料带给学生宽松和自由的探索氛围,由于呈现的学习材料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就显得有个性化,学生的差异成了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从中我们发现:老教材重视算理的教学,是在计算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新课程注重的是“算用结合”,在具体的情境中对算理的理解和感悟。老教材重视的是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关注的是计算技能的培养;新课程关注的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一、创设情境,以用引算 
  要找准结合点,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计算的道理。而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最好的策略就是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白计算是因为有实际的需要,从而引入计算学习。例如,笔者执教的《连加连减》: 
  【导入】秋天到了,桔子成熟了,上星期天老师带着女儿去摘桔子,你们看! 
  (1)多媒体操作:先摘了4只桔子,再摘了2只桔子。 
  师: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求什么?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来算? 
  (2)多媒体操作:老师又摘了1只桔子。 
  师: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次可以问什么问题?谁能用几句话把这幅图的意思完整地说说? 
  又摘了1只,该怎么算? 
  生:又摘了1只,就要加上1只,可以在4+2的后面直接加1。 
  【思考】这个情境的创设看起来比较简单,但起的作用非常大。它非但让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计算,以用引出算式,而且动态的画面也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继学习增加了动力。 
  二、探求算理,以用理算 
  【展开】根据老师摘桔子的图,同学们想想看,4+2+1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4+2+1=7表示什么意思?5+3+2=?你是怎么算的? 
  小结:刚才我们看图写出的加法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同?像这样把三个数加起来的算式,我们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叫连加。(板书:连加)在计算连加时,我们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把得数记在心里或写下来,再用这个得数加上第三个数算出得数。 
  【思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也就是说,计算教学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感受,体验、认识运算的实际意义。因此,笔者充分利用动态呈现的橘子图,引领学生在解决“一共摘了几个橘子”的问题中理清连加的算理,达到了以用理算的目的。 
  三、算用变换,以算激用 
  例如,《连加连减》一课的教学,教师一方面让学生根据看图写算式以及写出许多的连加算式,让学生在应用中进一步感悟、体验意义;另一方面,通过专项训练,让学生掌握熟练的技能,然后又重新回到解决生活问题中去。这样以式选图、以图想式、算用变换,把提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运算融合在一起,使计算课的教学在“以用引算、以用促算、以算激用”的和谐交融中得以发展。这样就准确地找准了结合点,使算用结合达到无痕的境界,亮出了算用有效结合的特色。 
  总之,“算用结合”的教学是一个很大、很难的课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需要我们以新的观念、匠心独到的设计、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塑造一个“无痕”的“算用结合”世界,真正达到“算”与“用”的和谐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