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研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研究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研 > 文件材料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的研究(研究报告)

来源:原创  发布人:蒋薇  发布时间:2016-12-17  浏览次数: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蒋薇执笔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的研究》课题于2014年4月申报立项为区级课题,由蒋薇老师主持。三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边行走边研究,顺利地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小学数学中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解决问题”教学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数学知识,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推理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然而,“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是现实生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共性薄弱环节。许多学生数学成绩不够满意,不是计算准确率不高,就是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数学成绩差的学生,其实主要就是计算和解决问题都不理想。

传统的计算教学通常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分割开来,纯粹为计算而教学,让计算与现实生活明显脱节,枯燥繁琐的计算让学生失去动力,失去信心。这明显与《数学课程标准》相违背;“解决问题”教学也片面追求问题的迅速解决,不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注重情境设计,学生硬被老师拽进课堂,被动学习,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长期以往,必然会出现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不够理想的现象。如何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渗透,提高有效课堂教学,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更高追求。也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者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的结合,加强学生算理算法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2.通过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及获取数学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反思的能力。

4.通过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的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很大的提高、数学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

5.通过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的结合,使广大教师从更高、更深的层次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

(二)研究内容

根据上述精神和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确定如下研究内容:

1.对“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的认识。

2.正确把握“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的点。

3.适当把握学生“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的度。

4.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

三、研究过程与措施

(一)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2014年4月立项成为区级课题,立项两年多来,我们按计划推进实践与研究。

1.准备阶段(2014年4月——2014年5月)

组织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召开课题研究工作会,明确课题研究分工,责任到人,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方案;课题研究成员各自整理、收集有关资料,指定出本责任区课题研究任务的方案;完成课题设计。

2.文献研究阶段(2014年6月——2014年8月)

举行课题的开题仪式;收集文献资料,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总结以往经验。课题组成员分工研究,完成学生掌握计算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情况的调查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形成系统的理论构想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3.行动研究阶段(2014年9月——2016年9月)

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等途径对课题进行研究,并探索出一套提高学生计算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方法。组织课题组有关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再次论述。分阶段对课题做好课题阶段小结,每学期一次,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课题实施方案。

4.总结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组织研究成员在本课题研究调查分析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课题研究报告;评选优秀研究论文和调查分析报告、实验报告,对课题研究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

(二)课题推进措施

1.学习交流,丰富内涵。

我们引导并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认识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以满腔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投身于研究,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以“自学、导学、交流”等形式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扎实进行课题研究工作。

我们注重教师的平时学习,自学已经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校还经常向教师推荐、赠送教师教育类、发展类等方面的书籍,如:《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教育与数学教育》等,进一步扎实教师的理论功底,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教师们平时经常阅读教育杂志,上网学习,各学科教研网和课题研究相关的网站是老师们经常学习的地方。

我们组织一批又一批教师外出学习,感受名师的课堂、聆听专家的讲座,有选择地把经典光盘带回家,供老师们学习。教师们外出学习后我们都要求写学习心得,对这次没有机会外出培训的教师进行二次培训,让大家都能获得教改前沿的信息。其次,利用校园网这个平台,向老师们推荐有关教育热点、难点和课题研究的文章,拓宽大家的思路和视野。

集体的智慧常常能碰撞出知识的火花,我们定期开展切合本课题研究的学习研讨活动并作相应的记录,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2.扎实实践,开展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把学习所得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每学期我们都会上课题研究课,学生都会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我们会再次进行研究,然后再实践。同时,我们还注意科研资料的积累,包括理论学习材料、活动记录、研究课教案、反思、课题论文等,便于我们回顾工作的进程和分析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进行研究。

3.互动反思,焕发活力。

每学期初,我们都会安排课题组成员上课题研究课。每节研究课,先由执教教师围绕课题进行思考、设计,然后由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一起集体备课,研讨各个环节的研究意图是否明确、合理,接着听执教教师试上,课后大家再一起评课,重点看每一环节的研究意图是否得到落实,哪些地方还需调整或改进,再进行上课。制定学生本学期的计算和解决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进行教学,测试,对学生的结果进行反思,进行教学调整。研究、互动、反思是我们的日常行动。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注意及时总结反思,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提升,便于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使课题研究始终焕发活力。

四、研究重点与主要成果

(一)对“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的认识。

新课程下的解决问题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大学习领域中,其中“数与代数”领域的解决问题与传统的应用题变化较大,解决问题不分单元独立编排,而是有机地渗透于计算教学中。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融合,有利于两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

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凸显计算的价值。计算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计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应用,应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应该是计算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注意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挖掘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在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中巩固计算方法。

另一方面,问题情境为计算教学提供算理算法的支撑。计算教学中的四对矛盾之一就是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的矛盾,基于情境中的计算教学能有效地化解这一对矛盾。算法是外显的,而算理是内隐的,只有让学生理解了算理才能更好地有意义地进行计算。

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融合,关键是要处理好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一节课、一个单元中的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重心。

我们现在研究的“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的结合”,不是单纯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也不是简单地把生活问题引入到课堂,而是探讨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领下如何把传统的计算与应用题这两块内容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教育的最大育人功能。

(二)正确把握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的点。

1、出示算式之前,创设情境,以用引算。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助实验演示、多媒体的动态画面、语言的叙述、音乐情境等,创设引人入胜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一课,创设一个带学生春游情境:二(1)班有36人,二(2)班30人,二(3)班35人,二(4)班34人。现有两辆准乘70人的客车,请问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结合具体的情境,自然引出了计算,使学生对计算有一种亲切感,感到计算与生活同在,计算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索计算的浓厚兴趣。教师充分利用生活情境,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准课堂教学“算”与“用”的最佳结合点。

2、理解算理之中,关注经验,以用理算。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形成必须依懒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即使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感悟算法,掌握技能,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

如在教学“小括号的运算式题”时,创设情境:妈妈给了小明20元钱,让小明到小卖部去买一瓶酱油和一袋味精。酱油的价格是8元,味精的价格是5元。请问小明应找回多少钱?问题很简单,学生也有好几种算法,当有学生提出先把酱油和味精的价格加起来,再用20去减时,教师顺着他的回答,板书:8+5,再用20去减,结果就成了20-8+5。很快,就有学生指出这样计算不对,甚至有个别学生指出在8+5的外面加上小括号。此时,不用再讲解算理,所有的学生都已经明白:小括号里面的算式应该先算,而且印象深刻。

算理算法同样有着其现实含义,我们只有从应用中导出算理和算法,让算理和算法融入到应用中去,才不失为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的一个良好方法。

3、教学算理之后,利用经验,以用促算。

 

 

 

 


解决问题是目的,计算是手段。教学中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让孩子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懂得计算的重要性,也只有能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孩子,才能在创造性实践中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

如在教学估算后,设计一个购物情境,用投影出示一件价值为38元的衣服,一条31元裤子和一双22元的运动鞋,然后问学生:妈妈大约带100元钱买这三样东西,够吗?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方法估计,推断生活中的事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算好后请学生谈谈估算的方法和学后的感受。小朋友发出这样的感慨:有的说:在不需要准确计算时,用估算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又快又方便;还有的学生说:估算的方法真简便,我一定要学好估算!在以上活动中,学生学习了现实中的数学,发现了平时的生活中一些计算问题原来就是数学知识的原型,可见数学知识又回到了它本应依存的天地——生活中。这样的算用结合,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身边的很多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技能熟练以后,步入生活,以用激算。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格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并且应用于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计算,使学生广泛地有意识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如在教学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后,可以带学生去超市选购物品,学生兴趣盎然。再如教学“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学雷锋活动”的情境,来解决“学校修理桌椅问题”;教学“厘米的认识”后,组织学生测量自己身上的手指、手掌、腿、头、裤子的长度。架设起“算” 与“用”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用数学,以“用”激发了“算”的热情。

(三)适当把握学生“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的度。

所谓“度”,指的是程度、限度、分寸。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会改变事物的质,一旦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变,性质就大不一样。要突出计算与解决问题的有机结合,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来分配一节课中计算与解决问题的量。

1、寻求算用结合中“侧重算”的教学实效性

(1)引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计算
    新教材中出现的大量的主题图和情景图,给计算教学提供了具体、丰富的生活情景。如:运动会上的数学、游泳池的数学、金色的秋天等等。使原来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同时背景又是学生所熟悉的,从熟悉的现实背景中引导出计算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愿学乐学,才能使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计算。

(2)探究——让学生探究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

《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避免程式化叙述算理。因此,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单调的算式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将抽象的计算算理融合到具体情境中,赋予计算活的灵魂。教学中算法及算理的理解,并不是由教师提出,由教师说了算,而是应该在实际情景中学生通过实践,从验证中得出。

(3)练习——让学生掌握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
   练习是依据计算教学的目的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由教师挖掘并提供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或由学生提供练习素材,采用菜单式、超市式、程序式等形式进行练习。由于是针对性较强的练习,计算的强度比较大,应用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结合其中,在这里也作少许的提升,但一般不作大的建模,只是形式上比新授课更为多样,内容上也更为丰富。

2、寻求算用结合中“侧重用”的教学实效性

过程——注重解决问题的思考分析
    重视过程就是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即让学生观察图、观察情境,说图、说情境、读题,从中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已知信息和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之间存在的关系,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获取的信息与所要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问题解决后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

3、寻求算用结合中“算用并重”的教学实效性

(1)练习课——精心设计算用并重的练习内容
   每一节课练习中,教师引出生活中的画面情景,让学生再次算用结合,既有问题解决的内容,又有计算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说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课堂里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深入认识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形成良好的数学价值观,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2)复习课——查漏梳理算用结合的复习内容
   复习整理文本编排一般是先复习,然后整理,找出同一体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或内在规律,再依据时间,安排相应的巩固练习或在巩固练习之后再编排一些实践应用。这一部分的教学任务比较重,除了对前面所学计算知识与应用知识的查漏补缺、梳理深化之外,还要注重融合,注重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就在应用之中,计算是为应用而学,计算并不枯燥。

总之,数学知识具有两种属性,即它们既表现为一种算法、操作过程,又表现为对象、结构,表现在计算上,计算既是一种技能,同时又表现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就有:作为一种技能,要求有一定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作为一种工具,要求会运用计算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空间的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上面的两个教学目标不能完全均衡兼顾,而必然是各有侧重的。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定,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把握住度。

(四)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

1、创设计算情景,实现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有效结合

(1)创设算法多样化的计算情景,体验问题解决的策略多样性

如在教学“简便计算125×88”时,学生得出了“125×8×11,125×(80+8),(100+25)×88,5×22×(25×4)”等算法,针对这些解法,让学生自由交流、评论,看看哪种方法更简便,最实用。其间学生各抒已见,据理力争,思维频频碰撞,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其实,认定“到底哪种方法最好”在这里已无太大价值,因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但学生通过对各种解法所进行的互动交流、讨论比较,经历了对各种算法的再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是最有价值的,有利于构建起学生优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情趣,从而提高数学计算的能力。

(2)创设生活中的简算情境,体验简算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如教学“乘法分配率”时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校服的一件上衣69元,裤子31元,我们全班(45人)每人购买一套,共需多少元?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有的学生可能分别算出买上衣和裤子各需的钱,再相加求出“共需多少元”;也有的学生可能先求出一套校服的价钱,然后再乘45。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发现当上衣和裤子的单价正好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时,把它们先合起来再乘显得简便。显然,这儿的“简便计算”源自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产生于他们自己的解题需要,因此尽管老师没有指导、暗示或强调,学生也能自如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这让我想起“教育无痕,教学也需无痕”这句话。学生只有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动下学习、研究的问题,才是他们自己真正想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3)创设生活中的估算情境,解决生活中近似计算的数学问题

估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估算结果比精确计算的结果的数要多得多,因为,客观条件往往不容许我们每一件事都坐下来细细测量或者是计算,人们经常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估算。如上街买菜估算花去的钱数,建房估算房屋的占地面积等。再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可以将报纸的一个版面折成若干等份。通过一份的字数来估计整个版面的字数。因此,提高小学生的估算能力,使他们尽早适应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另外,估算对学生智力活动还具有一定的定向性作用,它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数量或算式的结果迅速作出大概的推断或估计,既可以考查计算是否合理正确,又可用于检验或作出决定,是计算能力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捕捉生活场景,实现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有效结合

比如:教学“认识乘法”,我们就可以捕捉这样的生活场景:“在教室里一张课桌坐有2个小朋友,4张课桌坐有几个小朋友?6张呢?全班呢?”层层递进,学生通过观察,既巩固了“相同加数相加”的例子,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这时再用加法来计算将非常麻烦。教师适时引进乘法,既还原了数学家创造乘法的真实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在特定情况下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学习乘法确实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是有价值的。再比如:一年级上册,教材利用农村地区小朋友帮大人摘丝瓜、运南瓜的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仔细、有序的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的“动作过程”,联系过程来构建连加、连减的概念,认识算式的意义,这样就把抽象的运算意义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了。

3、回归生活实践,实现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有效结合

仍以“连加、连减”为例,在学生理解了算式的意义以及运算过程的基础上,不应以反复操练来巩固计算,我们可以把这一知识运用到“超市购物”这个现实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加以计算。情境描述如下:姐姐和弟弟来到超市购买学习用品,尺2元、小刀4元、蜡笔5元、铅笔3元、文具盒6元、橡皮1元,姐姐想买尺、铅笔、橡皮,而弟弟想买小刀、蜡笔、橡皮,请大家帮他们算一下各需付多少钱?同样买三样学习用品,最少要用多少钱?如果两人一共只带了9元钱,可以买什么呢?这样的设计才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不知不觉地巩固了计算。再比如:学习了多位数加减法以后,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统计家里每月的开支情况,帮助父母理财等。

4、增加人文色彩,实现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有效结合

计算教学的人文性表现一是给计算式题一个有意义的生活背景,即问题的呈现方式多元化。有对话,有角色换位思考,有图文,有表格,全部取材于学生生活,打破形式化的叙述,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数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作为学生的材料。表现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情感体验,勇于探索精神、意志的培养及个性人格的完善,即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重视学生对自身成长和生存环境的关注。只有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融进了自己的情感,才能形成一种认知、生活、情感、人格等谐调互动、共同融合,多层次、立体型的生活大课堂。此时此刻,学生会感到,学习不是一种异已的外在控制力,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

五、实践成效分析

三年中,我们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研究思路,多方吸收理论营养,在继承与创新上下功夫,认真进行探索,不断进行反思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促进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的研究与运用。

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教师们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的材、有机结合的点、有机结合的度及策略等。教师们都觉得在教学中进行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的前景十分广阔,只要在教学中善于挖掘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爱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性,就可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2、激活了数学课堂,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开展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机结合,更新了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行为,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结合生活实际,把握学生心理,创设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生态课堂、绿色课堂,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得到激发,学习水平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灵活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唤起学生计算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阀门,提高学生说理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无论是情感态度、合作意识,还是思考方法、动手能力、学习效率等,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有部分学生自己通过计算研究,尝试写数学日记和数学小论文等,在《小学生数学报》组织的竞赛活动中,我校有50多人次获奖,在国际数棋比赛中,我校连年获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一等奖。

4、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课题研究工作让广大教师经历实验研究过程,感受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这本身就是收获。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对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的深入认识,对教材中计算内容和解决问题内容有了较高的把握,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观念,教师们在科研先导的良好氛围中,研修理论,实践探索,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其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不断增强。课题组围绕“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撰写论文,在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论文获奖20多篇。三年中,蒋薇老师被评为区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中小学创新(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三等奖,获区嘉奖,省、区优秀科技辅导员,区优秀程序设计辅导员;王丹姝老师获区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全国新技术支持下教学成果展示二等奖,还被评为区优秀教育工作者;马祥美被评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吴艳被评为武进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彭燕蓉被评为区优秀程序设计辅导员等。

 

六、存在的困惑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课题实施中,我们发现,计算教学中我们注重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在情境中“流连忘返”,该如何有效地呈现“情境”和运用“情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的发展。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最终是要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要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要为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服务;要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眼光服务……,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进行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