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研究 >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 文献材料

流动儿童家庭养成教育指导的实践探索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陆镜伊   发布时间:2013-08-16  浏览次数:
  要:开展家校配合的养成教育,是流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学校的养成教育要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促进家校合作、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网络、增强养成教育指导内容的针对性以及强化活动沟通的教育功能。这些教育指导策略,能够有效促进家校合作,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保障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养成教育  流动儿童  家校合作  家庭教育指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流动与发展日益成为加速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在农村人口从经济不发达地区向城镇等发达地区流动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进入城市社区或在流入地出生长大,对流入地的基础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诉求。城乡经济、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流动儿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性问题和由此而产生的教育、教学问题。流动人口相对集聚在城乡结合部地区,该地区的学校必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广州市越秀区养正小学通过家校配合的养成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来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
一、家校配合养成教育的背景
养正小学位于广州市老城区的北面,地处广州北大门,毗邻火车站、省汽车站,是典型的城郊结合部地区。这里集聚着大量流动人口,他们租住出租屋,在专业市场打工,或经营小本生意,或制造假冒小商品。居住的出租屋往往生产生活合用,无法保障子女良好的学习环境。由于工作忙,他们无暇照顾子女的生活、学习,更忽视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也难以得到家庭的支持与配合。
由于种种原因,城郊结合部地区一些人的价值标准日趋世俗化,主要表现为注重功利、讲究实惠、贪图安逸等,这些观念对流动儿童的影响不容忽视。另外,城郊结合部文化教育事业投入不足,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也容易使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因素都给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因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日益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情况,养正小学坚持“养心正行,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科研为先导,开展了家校配合养成教育行动研究,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家校配合的流动儿童养成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养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学习、生活习惯,良好的思想素质,具备现代人的思维意识;“正行”——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规范。我们认为,家校配合的养成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端正教养态度,掌握科学的教养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养和教育能力,改善教育行为;家校和谐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个性品质、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康生活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流动儿童养成教育指导也提升学校服务师生、服务社区的形象,促进学校、家长、学生、老师的共同发展。
二、选择合适的养成教育指导策略
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家庭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城乡结合部地区,社区教育体系还不完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离不开学校教育主渠道的推动。开展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学校需要考虑两个目标的定位:一是如何把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加以思考?二是如何设置家庭教育的目标,让家长直接受益的同时作用于孩子身上?基于以上两点思考,我们选择了以下教育指导策略。
1. 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推动工作
养正小学成立了课题组,开展“家校配合养成教育”研究。流动儿童家庭养成教育指导是该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安排一名行政主管负责课题的实验工作,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各学科子课题负责人为课程组成员。课题组负责统筹规划,学科教师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学校组织课题组骨干成员参加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骨干培训班和历届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学术研讨会,成为全国首批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实验基地,接受全国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委员会专家的检查和指导。骨干成员接受培训后再回本校培训教师。
学校组织教师讨论学习学校所处的社区特点,了解各类家庭教育特点,以及对学生造成影响的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认清学校德育工作严峻情况,使他们明确: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是教师份内工作,只有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有序地进行;学校只有对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提出全方位的教育对策,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题研究和培校本训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们拓展了家庭教育理念,掌握了家教指导技巧,提高了指导家庭教育能力。全体教师形成了一个共识: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是学校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是学校教育成功的保证。               
2.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养正小学重视德育育人,“养心、正行”的养成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爱国、尊师、养心、正行”的校训,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把育人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因而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以德育人工作的重要措施加以落实,进一步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家庭教育指导能够提高德育实效,是对教师尤其是对班主任进行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养正小学有40%的学生是流动儿童,每个班级都有流动儿童。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平时与学生接触最多,所以学校非常注重发挥班主任的指导作用。
家庭教育指导过程是教师与家长互动的过程,教师与家长、学生、学校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共同成长。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班主任经常到流动儿童家庭家访,通过与家长谈话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了解他们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交谈可以获得一手资料,家庭教育指导更有说服力,对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缺陷,可以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班主任还通过与孩子交谈来获取教育指导的信息,很多孩子都很乐意和老师交谈,从中可以了解到他们父母是否重视他们的学习、生活,教育方式是否民主,他们在家里是否有发言权等等。学校还经常组织班主任业务学习,下发一些家庭教育指导材料,与班主任一起学习研究。对于重要的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学校让班主任优先参加。还将班主任家庭教育小论文汇编成册,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3. 构建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网络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谋求家庭以至社区的有效支撑。整合多方面资源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是摆在养正小学发展面前的一件重要事情。为此,学校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学校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流动儿童家庭发展服务。例如,依托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课题研究,邀请专家到校进行了多场专题教育科研讲座。此外,还聘请有关领域专家担任课题的指导老师,还组织建立“学生家长委员会”,共同讨论研究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有关问题;设立“校长信箱”,请家长为学校工作出谋划策;开设“家长热线电话”,由教师解答有关家庭教育的问题……
学校定期出版校刊《养正风采》,介绍学校课堂教学、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的情况,免费向家长、社区发放。如开展“我与养正”征文,让家长与学生一起动笔写与学校教育有关的故事,写“我看养正的成长”、 “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在各班各出一个真实具体的案例,作为良好的家教范例供全校家长,指导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家长和学生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总结近年学校的发展和孩子的进步,表达对学校的感激之情,非常感人。
我们还开展养成良好习惯的“每月一评” 活动,通过“文明礼仪、行为常规、学习习惯、心理健康”四个方面共20项内容,对德育成果进行量化测评。这些测评特别穿插家长的评价,密切了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另外,学校少先队大队部配合街、村、居委会,开展了多项学生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劳动实践等活动,这些活动得到了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4.增强养成教育指导内容的针对性
从学生家长的构成看,养正小学流动儿童家长接近40%。家长要为在城市的生存而努力奋斗,工作都很忙,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家长的心头之痛。为切实了解这些流动儿童家长的实际需要,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召开流动儿童家长会议,通过填写调查表了解家长的年龄、学历、工作单位以及他们的住址、家庭成员情况。收集资料后,课题组成员仔细分析家长之间的差异,以及他们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不同需要和困惑。把流动儿童家长的需要放在首要位置,这就增强了养成教育指导内容的针对性。
倡导主流价值标准。家长有了正确的道德观念,才会有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从而配合学校的教育,在言传身教中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把德育放在首位,以为国教子、先做人后成才等主流的价值标准教育、指导家长。
家庭教育方法指导。流动儿童来源复杂,家庭情况多样,家庭教育水平不一,存在许多教育问题,需要学校及时给予指导。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据调查显示,60%多的家长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抱着“孩子送到学校,一切由学校承包”的想法,所以,“一般老师不找我们,我们也不会去找老师”。家庭与学校的教育默契程度不足,容易让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因而,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就成为养正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内容。
引导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业。流动儿童家长文化水平低,只能干一些城里人不愿干的苦、累、脏,报酬又低的工作。他们不愿意孩子重蹈覆辙,走自己的老路,把孩子学习、考大学、将来有个高收入的职业,当作改变一家人处境的希望。他们重视孩子的学习,但家庭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学习的气氛。家长自己不好好学习,却要求孩子天天向上,学习观念、学习指导方法都存在问题。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养正小学以素质教育为本,及时向家长介绍学校新课程改革情况和课堂教学要求,剖析家长在学业指导方面的各种误区,介绍科学的指导方法,家校合作共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居住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巨大的生存压力,养正小学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和学生存在社会认识偏差,进而形成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妨碍了家校沟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此,养正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引进家庭教育指导,组织了“富裕家庭子女的心理调适”、“高年级学生青春期教育”、“富裕孕育的怪胎”、“顺利实现中小学的衔接”等多项专题讲座,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和孩子一些心理问题,主动寻求科学的办法,化解其中的症结。
5.强化活动沟通的教育功能
我们认为,家庭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实现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和谐统一,缺少一方,指导目的都不能实现。班主任、家长和学生都是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主体,缺少哪一方,其指导过程都不能完成或者得大打折扣。这要求我们把三者协调统一起来考虑,安排合适的内容,调动三方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互动的教育指导活动,能够达到这种效果。为此,我们结合城中村建设与学校实际,开展了多项互动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专题讲座。学校经常举办专题讲座,帮助家长形成教育共识。这些专题讲座,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家长的实际或教育热点、难点说明教育道理,提高教学时效,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家庭教育方法,促进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另外,由学校领导和各级级长对各个年级的家长进行团体辅导,上小型的家长会,开设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其对子女教育的辅助作用及对学校教育的支持。
家长座谈会。邀请家长到学校参加座谈会,让家长及时知晓学校的各项活动。在听取家长意见后,引导问题学生家长倾诉教育孩子的困惑,请优秀学生的家长谈谈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给家长一些互相交流的机会。
家长开放日。学校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家长开放日这天,全校家长可以随时进课堂听课,了解教师教学情况;可以随时与学校任何教师作深入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以及学校日常管理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每次开放日,学校总是迎来众多家长的深度参与,深受学生、家长的喜爱。
亲子康乐活动。健康的家庭,一定是快乐的家庭。亲子间的康乐活动,能够密切亲子情感,促进亲子沟通,增加家庭的欢乐气氛,为顺利进行家庭教育铺垫。学校改变教师讲、家长听的传统形式,把家长学校的课堂办成了展示学生成果、正确认识孩子的亲子活动乐园,以亲子康乐活动为主,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为主。亲子康乐活动主要有三类:一是向家长展示一些优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例,呈现学校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风采;二是向家长展示学生才艺素质的表演活动,家长与孩子共同参加演出;三是感恩教育活动,这是最富有亲情的亲子交流。所有家长都参与到学校设计的教育活动中,参与孩子的学习生活。教师告诉活动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家庭也开展类似的活动。这些主题活动形成了有效的家校互动,还密切了亲子感情,帮助家长和孩子掌握了亲子沟通的技巧。
三、家校配合开展流动儿童养成教育的成效
(一)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校内内涵式发展
家校配合的流动儿童养成教育教育指导,为学校德育工作打开了另一扇窗,帮助教师学习更多专业知识,提升教师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们逐步具备了面临具体情景进行学习研究的能力,提高了对家教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对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与做人有了新的体验。教师们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课题研究期间,有17篇养成教育指导的论文获奖。提交广州市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12篇,获一等奖1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7篇。提交全国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9篇,获二等奖4篇,三等奖5篇。此外,学校还发表其他专业报告5篇,师生获得省、市、区级其他奖项200多项,得到有关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好评。
与以上成绩相比,教师的观念变化和专业化成长更加可喜,具体表现为:更新了教育观念,全校90%的教师确立“从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变革了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质疑、调查、探索,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生活、自然、社会、实践;确立新的教材观,摈弃“教材中心”现象,从教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开发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提高了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开发校本课程,挖掘和造就特色教师,探索出富裕城郊结合部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学校、家庭、社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利用。
(二)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水平
学校举行的各种丰富、有趣、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帮助家长们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密切了亲子之情,促进了家校沟通,形成了富有成效的家校互动局面。家校配合的养成教育指导,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流动儿童家长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引起了他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端正了家长教育子女的态度,增强了流动儿童家长教子育儿的责任感,改善了家教方法和家教行为。我们感觉到,以往打骂式的教育正在被家长们放弃,因家教不当而导致逃学等现象正在明显减少;当家长与子女发生矛盾冲突时,学生普遍能主动找老师,家长也能找学校,寻求解决办法。许多流动儿童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有所改善对自己的父母已开始满意了,学习的劲头也足了。同时,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家长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讨论的话题,形成了家校互动、共同育人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陈玉云.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综述[J]. 教育探索,2004,(2).
[2]杜越. 城市流动人口的基础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蒋亚辉.“第二代城市移民”品德教育和行为指导[J].中国家庭教育,2002.(4)
[4]韦淑娟. 学习型家庭[M].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2.
[5]谢晋宇.流入大城市农村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J].西北人口,1999,(4).
[6]徐建平. 优质义务教育收费与乱收费的经济学分析[J] .教育科学, 2004,(3).
[7]周皓,章宁. 流动儿童与社会的整合[J]. 社会学月刊,2003,(11).
 
(本文是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五”规划课题“家校配合养成教育行动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组成员:陈峭梅、黄妙贤、江少姬、谭燕葵、林惜卿、罗莉琴、周立章、汤湛明、杨雪银、廖金连、韦瑾、梁金波、颜力球、江辉。)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养正小学 )
(原载《创新教育行动研究论文选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