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研究 >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 过程材料 > 调查问卷分析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有效性提问调查表》后期分析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马静艳   发布时间:2012-12-17  浏览次数:
一、调查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的丰欠与否,都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有效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主要渠道,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合作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长篇幅的语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语篇教学也是每个英语老师感到头疼的教学任务。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通常采用Ask and answer的形式来进行语篇的分析与理解。为了使提问成为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途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和阅读技巧的发展。我们非常有必要研究提问的艺术。
因此,从本课题实施研究以来,我们每个英语老师在进行语篇教学时遵循了以下提问原则:
1、目标性原则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研究问题设计的目标。备课时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本课教学内容的需要,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如进行语篇教学前的导入问题、促进语篇理解的启发性问题、进行语篇背诵的关键性问题等。好的课堂问题的设计不是随机或随意提出的,而是精心设计的结果。
2、层次性原则 
课堂提问设计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尤其是对于语篇理解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层次性很分明的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理解内容。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提的问题应有所不同,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3、趣味性原则
好奇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乏味。要提高积极性,使学生活跃起来,教学提问就要注意趣味性。教师要从语篇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力求提问形式新颖别致,富有新意,使学生喜闻乐见。
另外,在进行语篇教学时我们了运用了以下提问策略:
1、预测与追问相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导学生的阅读理解。
在语篇教学中,预测能够鼓励学生根据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标题或图片进行大胆猜测,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追问即“二度提问”,能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启发主动质疑,促进深入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听力与提问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把握语篇的主旨大意。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呈现A部分的情景作为听力材料,同时,出示一些简单问题,让学生做到边听边思考问题,把注意力放在对文章的整体认识上,而不使思维停顿在某一个音或词上,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进行搜索,猜测意义,预设内容的发展。如在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 A部分语篇的教学中,我在组织学生整体听课文的同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Who is the visitor? Where is he now?  What is he doing there? 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整体。在此基础上,紧接着,我又出示以下问题:How many children are there? Where are they from? 织学生再听来思考问题,同时,确保学生对文章语音、语调、节奏的逼真模仿以及语句的理解。通过组织学生听力与提问相结合的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听力习惯及良好的英语语感,而且促使学生整体把握了语篇的含义。
3、阅读与提问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语篇的阅读理解。
曾有位外国教授评价中国的留学生:中国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很令人佩服,但遗憾的是没有几个敢提问,或者会提问。在传统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牛津教材A部分的对话(语篇),是提供学生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语言库,更是培养学生英语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材料。因此,在语篇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提问意识,做到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从而加深语篇的阅读理解。如:在教学5B Unit 3 Hobbies 时,我问学生“Suppose you are Ben’s classmate,Which questions would you ask Ben? 让学生自由发问,让学生自己带着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课题实施研究一个阶段后,我们又从高年级的学生中抽取了100名进行问卷调查,看看学生对阅读课的兴趣是否增加,是否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阅读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二、调查对象
六年级学生(随机抽样)
 
三、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四、调查内容与结果
调查问卷内容见《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有效性提问调查表》。
此次调查问卷共有11道题目,由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填写。本次调查共发出有效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问卷内容和调查对象非常客观、质量较高,能够保证调查的科学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完全符合本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
 
五、关于此次调查的分析与思考
1、对英语阅读课的兴趣和对学习型的师生互动频繁的英语阅读课的期望。
55%的学生对英语阅读课感兴趣,35%的学生认为一般,10%的学生不喜欢。
74%的学生希望我们的英语阅读课是学习型的而且师生互动频繁的,19%的学生希望老师不要提问,老师讲自己认真听就行了。还有7%的学生觉得无所谓。
2、回答问题的主动性。
76%的学生选择了“经常”,20%的学生选择了“偶尔”,4%的学生选择了“不会”。这4%的学生不主动回答问题是因为“问题太难,不知道正确答案”。
3、学生对老师课堂提问有关方面的评价。
100%的学生认为老师所提问题的类型包括多种。
68%的学生觉得老师提的问题具有趣味性,13%的学生觉得老师的课堂提问不有趣,激发不了他们答题的欲望,19%的学生觉得老师有时的提问较有意思,有时的问题比较乏味。
83%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提问有层次性,14%的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是否具有层次性表示不清楚,3%的学生则认为老师的提问没有层次性。
88%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次数“不多,刚好”,12%的学生认为老师提问的次数“太多,罗嗦”。
4、老师是否允许学生在课上提问的调查。
77%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课上经常留时间给他们针对某篇阅读内容、英语语法知识来提问。23%的学生则认为老师留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不多。
5、课堂提问对学生英语语篇学习促进作用的调查。
62%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提问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语篇,阅读能力有一定提高。28%的学生仍旧感觉上阅读课比较吃力,感到头疼,特别是自己独自学习时无从下手。
从本次调查来看,为了“要实现真正高效的语篇教学,我们老师从语篇教学的总体目标出发,根据不同语篇的特点和功能设计恰当的提问,提问目的明确,结合教学内容;提问表述简明、易懂;把握时机,适时提问;提问以后,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反馈;提问有启发性,激发学生思维;提问有层次性,兼顾各类学生。把课堂提问作为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学生在提问的指引下有效学习,从而切实提高了英语语篇教学的质量。
 
 
 附调查问卷:
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有效性提问》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有效性提问》
 
班级                      姓名                               
 
同学们,请你根据你的实际情况认真填写下表,选择合适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你喜欢上英语阅读课吗?(     )
A. 喜欢   B. 不喜欢  C. 一般
 
2、你希望英语阅读课是怎样的?(     )
A. 学习型的师生互动频繁的    B. 学习型的但师生互动不够     C. 无所谓
 
3、.课堂上老师提问时,你主动回答吗?(     )
A. 经常    B. 偶尔     C. 不
 
4、你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原因是?(     )
A. 问题太难,不知道正确答案   B. 觉得难为情   C. 对问题不感兴趣   .
 
5、老师提问的类型(     )
A. 只需回答“是”或“否”的问题   B. 可从文中直接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回答的
C. 需从文中找到语句并进行自我思索、总结、概括得出答案   D.  A、B、C都有
 
6、老师提的问题是否具有趣味性?(     )
A. 有趣味性   B. 没有趣味性   C. 有的问题具有趣味性,有的问题没意思。
 
7、英语老师的提问有没有层次性?(     )
A. 有   B. 没有   C. 不清楚
 
8、你认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次数多吗?(     )
A. 不多,刚好   B. 太多,罗嗦   C. 占用我们自由思考的时间
 
9、当回答问题不准或者是回答不上来的时候,你希望教师怎么做?(     )
A. 不再继续提问自己,提问别人   B. 将问题再重述一遍,给点时间让自己思考继续回答    C. 不断提示直到得出正确答案
 
10、英语课堂上老师允许你提出自己的疑问吗?  (     )
A. 经常留时间   B. 不允许   C. 机会不多
 
11、你认为课堂提问对你的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和阅读技巧的发展   (     )             
A. 有促进作用    B. 没有促进作用   C. 促进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