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新课程下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 课题列表 > 课题研究 > 新课程下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 文献材料 > 学习心得

“千课万人”活动之感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徐红   发布时间:2011-12-01  浏览次数:
“千课万人”活动之感
                                                                                           鸣凰中心小学  徐  红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而今年的秋天收获特别多。11月4—8日有幸来到景色怡人的西子湖畔,来到人文荟萃的浙江大学,聆听来自全国各地四十多位数学教育名家的课堂教学。虽然紧张的4天时间里脚步匆匆忙忙,吃饭慌慌张张,但感觉累并快乐着,苦并收获着。
本次活动提倡:远离“灌输”,回归原生态;亲近“生态”,共建大课堂。出于一种“教育回归教育”的理性呼唤和课堂“返璞归真”的迫切期待,四天11个专题报告中体现的“生态”理念深深扎进了我们的心灵,33堂精彩的示范课也时时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听者无不为名师们精妙的课堂语言,巧妙的教学设计,深邃的数学思想所折服。
     感悟一:坚实深厚的数学素养
     大师们扎实的数学素养,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无不令人折服。他们把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多媒体动态效果,尽可能与数学新知的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园地,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积极性。面对不时的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发生争论,大师们都能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抓住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引发进一步的思考,这些亮点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理解和掌握。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水平,进行合理的数学知识迁移,从而为新知的形成成为可能,变繁琐为简单数学知识学习,变枯燥为有趣数学知识学习。钱金铎老师的《加法的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一课积极引导学生,有效类比迁移。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相似之处。钱老师利用这种相关性和相似性,在学生认识了加法交换律后提出:“其它运算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于是学生思维活跃,很快想到了乘法,然后通过举例、交流、抽象、概括出了乘法的交换律。又如刘延革老师的《认识周长》一课。老师和学生一起在摸一摸,指一指中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在比划比划,量一量,算一算中掌握了周长的计算。真是一堂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共同成长的好课。而这些都源自大师们坚实的教学内力和专业素养。
     感悟二:机智幽默的教学语言
     数学是抽象的,思维是严谨的,数学课一向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而机智幽默的教学语言能加速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徐长青老师的《退中数学》一课让人在轻松愉悦中快乐地度过了40分钟。他通过魔术、演示、举例、引名言、谈感受、说想法、摆手势,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法宝——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从而使学生遇到“把一张纸片撕成4片,照这样撕下去,能撕成2009片吗?2010片吗?2011片吗?”以及“100000004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的复杂问题,他们不再畏难,不再害怕,因为他们学会了“知难而‘退’,以退而进”和触类旁通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其实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使用一些风趣的语言、形象的类比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教学因数和倍数、倒数等概念为理解、强化“互为”,把它们比作母子关系,互相依存,相对而言。讲到把两个比组合成一个三个数的连比时,如:甲﹕乙=3﹕2 乙﹕丙=3﹕5 ,甲﹕乙﹕丙=()﹕()﹕(),为使学生充分地理解组合的过程要抓住中间桥梁“乙”,我把它称为“媒婆”。然后求最小公倍数统一份数,再通过“媒婆”把甲乙联系起来,学生轻而易举就找到了解题的方法。第二次一看见这种题目就直叫先找谁是“媒婆”?就这样学生形象地记住了方法。
      感悟三:专业智慧地解读教材,有效整合知识结构
      参会的第一天,特级教师吴正宪作了《“有效教学设计”的思考》这一讲座,吴老师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面对一个教学内容,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而有效教学设计的内容之一就是进行背景分析。正确,合理,全面的分析要做到“三读”:通过专业地读,整体把握教材;通过用心地读,直面学生现实;通过智慧地读,动态生成课堂。而后面大师们的教学设计无一不体现了这一思想,他们正是这样做的。算术是数的运算,代数是式的运算。这是一个根本的差别,是学生从算术走向代数的一次飞跃。因此,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也是为中学学习代数打下的一个伏笔。朱乐平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扑克牌引入,先按顺序写出1、2、3、4……10,让学生说出后面的J、Q、K,然后比较7和K谁大,从学生的比较中明确k表示13,J表示11,Q表示12,潜移默化中播下了“代数”思想的种子。许卫兵老师《可能性》一课,通过把可能性最小0即不可能,可能性最大即一定,对知识进行了整体的建构。
     不过,这次活动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安排过于紧张,以致像吴正宪这样的名家的讲座都是匆匆收场。说真的,再苦再累这样的讲座还是想听也爱听。其次由于教材版本的不同,造成了一些课堂教学的失败。但总的来说是收获多多。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地感到:一堂好课,绝不是教师“为了如此而如此”的雕琢,而是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思想和内涵的自由流淌。而这种流淌看似随意,实则源自教师坚实的教学内力和专业素养。作为有几十年教龄的我需要的仍然是:学习,学习,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