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小学阶段开发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文翔)
小学阶段开发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许多优质文化资源诞生其中,国学文化也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洗礼,不断锻铸,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文化支柱。通过开发适合各年段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校国学育人特色的形成,这对于小学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本文中,笔者以我校区级课题《小学阶段系统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与研究》实践为基础,探究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一)开发探索阶段
1.深度研究文献,科学遴选内容
课题组首先对众多国学经典文献进行深度研究和分析,并根据“思想教育性标准”和“难度系数标准”对其进行二度筛选。
经过统计研究,我们发现:在《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多部经典著作中,从思想性标准看,约有93%的言论都是合宜言论,具有极强的思想教育性。而后,再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符合思想性标准的多部经典著作中,按难度系数标准对其进行第二次筛选,选出适合小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教材。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拓展与补充,所选主题既要与语文教材相互补,又要在内容和编排层次上与之相区别。基于以上认识,我校成立了“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精心制定了《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由笔者担任组长并负责制定计划、统筹安排。全体课题组成员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所教年段的学生特点、教材设定和自身优势广泛涉猎经典,大量阅读经典,并在此过程中选取适合本年段学生的篇目。最后,经过分组讨论、集中研究、集体汇报,最终确定校本课程主要内容,并在校园网内网建立相关资源共享库。资源库里的资源可供全校教师悉心研究,并不断地对资源内容进行优化。
2.具体内容编排,整合名家经典
确定好了科学的、适合小学生诵读的经典内容。课题组进入具体内容编排阶段。这一阶段,课题组根据年段特点,将校本课程分为低、中、高三段。
低年段(一、二年级)的课程主要涵盖古诗、《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这些经典朗朗上口,在语文课本中有相关摘录,是对校本课程很好的引导和补充。这些内容的设定,目的各不相同:古诗熏染诗情,陶冶性情;《三字经》《弟子规》引导学生聆听圣哲教诲,修正行为举止;《笠翁对韵》让学生享受诵读乐趣,感知美妙韵律……
中年段(三、四年级)的课程主要编排了经典唐宋诗词、《幼学琼林(节选)》,《增广贤文(节选)》。经典唐宋诗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打造他们的儒雅气质;《幼学琼林(节选)》让经典成语、百科知识通过诵读融汇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增广贤文(节选)》的诵读,能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教给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
高年段(五、六年级)的课程编排主要围绕圣贤思想展开,编排了《论语》《大学》《中庸》中的相关篇目。《论语(节选)》让学生与孔圣人对话,提升人格修为,铭记勤奋求知;《大学(节选)》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养正气,塑品格;《中庸(节选)》让学生心如明镜,淡若止水,完善道德品行
3.摸索教学方法,鼓励多元诵读
(1)经典素读法
素读: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即指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强调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反复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诵读领会国学经典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在童蒙时期输入大量的经典文本信息,为今后的行文语用确立了可效仿的典范。先让学生“不求甚解”地熟读成诵,日积月累后,这些古典精华必然随着学生阅历的增长,逐渐会被消化、理解,慢慢转化为深刻内涵印刻于学生的脑海中。
(2)情境故事法
“情境故事法”就是用精典的小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的主旨,诠释其深奥的哲理。校本课程所选内容,皆为用语精当、内涵丰富的中国古典优秀文化。如何让学生破译个中要义是教学的难点。“故事化”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文本,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利用优美动听的天籁之声,色彩明快的绝美画面,生动有趣的精妙故事等途径创设出有利于学生诵读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仿佛身处古典文化的韵律之中,诵国学、学国学。因此,教学时把情境与故事引入课堂,用精典的小故事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含义,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突破了教学难点。
(3)学科整合法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不是孤立的课程。在日常的教学中,将经典诵读与语文等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有利于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积累。“诵读经典”是一个“综合性课程”,不应该只是单纯的阅读与诵读,而是要把识字、阅读、表达等教学目标有机统整,使之相辅相成。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古诗经典,让教学充满经典情趣,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教者就可以引经据典,通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今天所学的柳树是这样的吗?会是什么样的呢?随着教学的深入,青海高原柳的样子、品性逐渐显露出来,与之对应的经典古诗也“浮出水面”,这时,让学生诵读古诗,甚至让学生根据所学创编一首新的古诗,真正提升了他们的语用能力,培养了语文综合素养。
(二)课程实践阶段
在校本课程的实践阶段,课题组成员集思广益,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确定了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与策略。
1.定时,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进行诵读
制定出详细的日读、周读、月读的阅读计划。每日“经典5分钟早诵读时间”,每周两节“国学经典诵读课”,每月一次班级诵读pk赛……诵读均为全校根据各学段诵读同时进行,由课题组成员、学校中层领导巡视考察。足量的时间,保证了经典诵读教学扎实有效地推进。
2.定量,充分发挥图书角与图书馆作用。
学校图书室设置“国学角”,向全校师生开放,由专人进行管理,做好图书借阅登记及整理工作。每个班级的图书角,也由班主任老师调查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国学经典书目,在每周的午间阅读时间供学生借阅。各中队利用黑板报或主题墙开辟“扬国学·诵经典”栏目,定期展示师生的阅读成果等。多种途径,定量阅读,让经典诵读落到实处。
3.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
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是实施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良好途径。作为校本课程,经典诵读不应是孤立单一的活动,只有把它与学校的教育活动相融合,才会使之更具有生命活力。我校课题组自开题以来,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学经典、诵经典的热情。“中华经典诵读”主题班会、“一站到底——国学经典知识PK赛”,“古语新说”作文创作大赛、经典诵读汇演、我的国学小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令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多彩中与国学亲密接触。我校课题组每月定期举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研讨活动,每学期末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相关竞赛或文艺表演已成常规。
4.师资,充分保障学生学习经典的质量
一位腹有诗书的教师,将会是孩子最好的示范与榜样。对于国学经典的教学,教师本身对国学经典的热爱和教师自身的国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为了夯实教师的国学功底,校图书馆专门为教师们提供必备经典书籍:《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同时,为教师们提供上百部经典著作作为参考阅读书目。另一方面,课题组采取一系列举措,确保教师阅读经典常态化:课题组联合教科室,制定读书活动计划,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读书任务,并且有定量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的撰写任务,每月一次的读书沙龙活动就是教师们最好的交流汇报平台。参与读书活动与撰写作品上交纳入学年考核,与个人评优评先机制相挂钩,并有相应的奖惩机制。完善的管理体制,保证了师资的优质,更保障了学生学习经典的质量。
(三)创新评价阶段
1.评价标准分层化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因此,我们在评价时,应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实施分层评价,在每个学生已有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属于他们的果子。因此,我校课题组推行了《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考级评价方案》,制订了相应的国学经典诵读评价标准及考级制度。
(1)考核内容分段。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以及校本课程的内容设定,课题组把考核内容分为三个学段。各学段均主要以相对应的校本课程内容为主要考级依据。每一学段根据年级划分,分别设立三个基础等级(小秀才、小举人、小进士)以及三个飞跃等级(小探花、小榜眼、小状元),让每一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尝到“中举”的甜蜜。
(2)考核层级分级。考核层级分为“班试”与“校试”两个级别。“班试”考核小组由班主任在班级内部选拔产生,小组与班主任共同监督完成考级工作。考核通过的学生获颁等级证书及奖品。“校试”由学校组织进行,每学期进行一次。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各班只有达到小进士级的学生方可参加。校试考核小组由教科室领导与课题组正副组长组成。
(3)设立集体等级。学校还将依据各班级学生晋级情况,设立“国学学士班”“国学硕士班”“国学博士班”的集体等级,以表彰先进的国学经典诵读班集体。
2.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从单一转为多元,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交互,让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份子,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以多方向、多渠道的反馈促进被评价者的快速发展。
(1)轻横向评比,重纵向评价。每位学生知识水平不同,接受能力有异,因此课题组在评价设定中强调纵向评价。我们为每位学生建立了《鸣凰中心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晋级评价手册》(下简称:《评价手册》)记录总结每位学生在阶段时间内的成果与进步,加强自身的纵向比较,帮助他们进行完善的、长期的自我评价。
(2)轻单向评比,重多元化评价。《评价手册》评价的主体分别由: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四部分组成。全面互动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主动发展和共同成长。
3.评价方式综合化
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综合化,丰富评价与晋级的方法,追求评价的科学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
(1)考核形式制度化。建立四查制度:一、定期检查教师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备课情况;二、每周考察校本课教学情况;三、每月抽查学生诵读计划执行情况;四是学期末检查班级诵读计划完成情况。学校将检查情况在教师会议上总结并在校园网上作出公示,主要以正面表扬为主。
(2)成果评定等级化。全校学生建立《评价手册》,全方位纵向记录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之路。手册设立“展我风采”(学生信息)、“光荣之路”(各年度晋级情况)、“眼中的自己”(学生自评)、“伙伴的评价”(班级考核小组评价)、“老师的评价”(教师评价)、“父母的评价”(家长评价)等。
(3)激励方式多元化。各班设立“晋级星榜”“国学之星”等各具特色的栏目。学校对在诵读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班级,给予特殊奖励:如“孔子文化周”的优先展示,学校的宣传片的录制机会,特色展示会的醒目展示位置等。多元的激励方式将必然增添学生诵读经典的热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研究需要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我校的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尚处在实验阶段,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只有多学习前辈的优质经验,在内容设定、教学策略和评价极致上做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