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专题网站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专题列表 > 专题网站 > 品德社区 > 实践思考

点评品德随堂课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杨静玉   发布时间:2014-01-06  浏览次数:

 

点评品德随堂课

杨静玉

本学期,我在9月、10月、12月分别听了三位青年教师上的品德随堂课:三年级文翔老师上的品社课《同学之间》、五年级的杨菊老师上的《心中有规则》和一年级徐云老师上的《冬爷爷在哪里》。三位老师课如其人,文翔老师的课大气睿智,杨菊老师的课沉稳朴实,徐云老师的课活泼有趣。

他们的课呈现出以下几个共同的优点:

1、对教材文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大体了解课程要达到什么目标。目标意识强,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能根据自己的目标及时引导、点评、总结。这也是他们教学素养的体现。

2、对课程的特点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在教学中体现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 如文翔老师课上让学生选择一个内容进行小组合作表演,换位思考体会受到伤害和得到别人尊重、理解、宽容的心情,以及帮助他人的愉快心情;杨菊老师引导学生从遵守身边的规则做起:遵守班级规则、学校规则;徐云老师课前带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到冬天有什么变化,让学生有了直接的生活感受。

3、虽然是常态课,三位老师教学都很认真,课前搜集了素材,精心制作了课件。

以下几方面是要进一步思考的: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高年级的教材文字多图片少,低年级的教材图多文字少。在教学设计时,要有取舍,要有调整。一是要能正确理解编者意图,确定教学目标。二是教学要有一定的层次,环节要清晰。三是不同的文本内容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根据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比如话题类可以组织讨论,故事类可以进行感悟,观点类可以开展辨析,情景类还可以进行表演。另外,文本呈现的方式也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直用相同的方式,学生易产生审美疲劳,注意力易分散。

2、关于“生活性”。 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要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材是媒介,通过教材,引发学生对已有生活的回忆,并要引领学生未来生活。可以充分挖掘在场因素,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出要教学的话题。或努力创设让学生体验的情境,让学生与教材对话。

3、关于“活动性”。 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品德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一是教师要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与、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而不能只是单一的讨论、交流。二是每个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如记录天气情况,不光要看学生记得好不好,关键是通过这张记录表,让学生了解天气情况,学会指导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