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专题网站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专题列表 > 专题网站 > 品德社区 > 他山之石

武汉市小学品德高效课堂评价标准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杨静玉   发布时间:2012-12-29  浏览次数:

武汉市小学品德高效课堂评价标准

评价项目

评价要素

权重

评估

结果

学生学习行为

(50分)

1.学生能准确清晰地认识到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学习需求得以激活。

10

2.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学习过程,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10

3.以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参与活动,如愿意与人交流与合作,有探究问题的兴趣与要求,能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等,尤其重视活动中的体验感悟,以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0

4.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如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主动交流,敢于质疑,能够创新等。

10

5.学生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即情感、态度得以培养,道德认识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能获得成功与进步的积极体验,兴趣浓厚,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10

教师教学行为

(50分)

6.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及年段要求,符合学生道德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需求,体现多维整合,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10

7.准确解读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如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社会现实问题和发展资讯,有效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资料收集等课前活动,了解学生道德养成实际和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等。

10

8.活动设计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及活动性,做到切口小、主线明,活动间有内在逻辑联系,逐层达成教学目标。

10

9.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体验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智慧;善于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并能围绕目标及时调整,进行有效引导。

5

10.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具学具及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5

11.评价即时中肯,鼓励发展性和激励性评价,师生交流平等、促进生生交流,使教学评价成为学生道德认识新的增长点。

5

12.具有良好的语言素质及组织课堂的能力;尊重并呵护每一位学生;对课堂充满热情,在教学中能获得教学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5

综合描述

总分

综合评定

                       评价标准使用说明

一、评价标准设计理念

1.遵循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高效课堂特点。高效课堂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体现学科性质和特点。品德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德育课程,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即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3.把握评价标准的作用。小学品德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致力于为学科教师实施和研究品德课堂教学发挥导向、激励、反思和重构的作用。

4.评价项目设计体现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以评“学”为重点。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发展目标的过程。本评价标准紧扣构建高效课堂的两个主要元素——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来设计。“评学”,建立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以具体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评教”,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样才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评价要以“评学”为重点,坚持“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5.评价要素的选择。课堂教学是一个准备——实施——目标达成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要全面反映这个过程,需要罗列相当多的因素。课堂的评价要素是多元的,评价标准的制定不可能面面俱到。为突出学科特点,本评价标准只选取最能体现学科性质和特点,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具有时代性及导向价值的要素展开,以利于在评价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断和正确的导向。这些要素不可缺少,对于品德高效课堂教学起到决定性作用。

6.评价内容努力体现客观、清晰、简明,以便于操作使用。 

二、评价要素解读

(一)关于学生学习行为评价要素的解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高效课堂从学生的“学”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解决这么两个问题:“学生怎样在学” 、“学生学得怎样”。各条评价要素分别从学习需求、学习参与的广度、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参与的深度及学习成效五个方面来评价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如在学习方式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也注重其他方式的综合应用,于小学品德学科而言,尤其要重视体验性学习方式的作用;再比如在学生参与活动的状态上,包括参与教学活动中的态度、广度、深度等方面的要求。即回答学生是不是在参与,是不是全员参与,是不是有所思考。

结合学科特点,节选有代表性的关于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要素,具体说明如下:

第3条:以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如有探究问题的兴趣与要求,能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等,尤其重视活动中的体验感悟,以认识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创造性思考,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显示,品德课倡导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并达到促进学生品德自我建构的目的。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关注学生在主体参与的过程中是否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关注学生能否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开展合作学习,并有较强的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和求知欲;关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实验操作能力、信息资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是否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逐步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品德课堂教学评价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在形式上的转变,更注重对课堂中学生学习意义的评价上。

第5条:学生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即情感、态度得以培养,道德认识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能获得成功与进步的积极体验,兴趣浓厚,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要从多维整体考虑,实际上教学过程的实施本身也是教学成效。要素重视回答这么几个问题:学生学得怎么样,愿不愿意在生活中实践所学,对课程的情感取向等。即针对不同的课堂实际,考虑从以下角度考查课堂教学效果:从学生课堂达成效果看,从学生学习持续性看,从师生双方的满意度看等。

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处处完美,事实上,某方面优点突出就是有特色。教学有特色,经常表现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在知识的生成点上,教学机智的闪光点上有创新。按照道德形成的规律,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是在一节课上就能展现出来的。但好的品德课,最终能使人的情感得以激发,教师收获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幸福感,学生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基于道德认知的提升,并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实践,以形成品德。这也就是小学品德高效课堂的教学特色。

(二)关于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要素的解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高效课堂应从教师的“教”关注教学的有效性,解决“教什么”、“怎么教” 、“教到什么样”等问题。相应地从以下项目设计评价标准:1.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2.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及课程资源的创造性开发使用;3.教学策略与方法、方式与手段;4.教师的自身素养等。其中教学策略与方法、方式与手段涉及到的要素丰富广泛,难以穷尽,不同学科有所不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法完全能达到同样好的效果,关键是对症下药,运用得当。小学品德学科侧重考察体现本学科特点的策略与方法、方式与手段的使用。

结合学科特点,节选有代表性的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要素,具体说明如下:

第6条: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及年段要求,符合学生道德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需求,体现多维整合,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教学目标是关系到教学是否有效的首要问题,也是一节课的方向或灵魂。与所有学科一样,目标制定要紧扣课程标准,符合年段要求,要了解学生,体现三维。但小学品德高效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在体现三维整合上,要从知识走向能力,走向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即不仅仅教“关于什么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需要指向“关于做怎样的人”。以育人为本的品德课程,更关注人的需求,更要尊重学生道德认知规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本学科核心价值,是“特有任务”。 

7条:准确解读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如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社会现实问题和发展资讯,有效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资料收集等课前活动,了解学生道德养成实际和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等。

“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最能反映学科特点的。品德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的现实生活,教材呈现的生活图景只是联系学生真实生活的典型范例,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使用。生活是品德课程的重要特质,品德课堂教学应当注重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学习的基础,强调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利于学生品德的形成,因此,“有效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首先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品德学科要注重提高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社会性,还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根据学生社会性不同发展阶段,及时了解最新的社会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资讯,对社会热点现象有初步甄别和认识能力。

不同学科都要求有课前准备,但品德学科因其教学内容为人的成长与发展的特殊性,故其课前准备关系到教学目标的确定,更关系到一节课的成效。因此,对课前准备的评价要重点关注学情的准备,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完成课前各类活动,为教学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生活资料 ,从而真正解决一个问题:学生需要什么。

第8条活动设计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及活动性,做到切口小、主线明、有内在逻辑联系,逐层达成教学目标

生活性、开放性及活动性是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小学品德学科的教学设计以活动展开,活动的内容要有生活性,即关注学生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尤其是生活中一些细小问题的思考与选择,从中进行比较、讨论、体验,做出道德判断,进而促进生活智慧的习得。切口小,更关注生活细节,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真实思考。每一个生活事件会反映多元的道德问题,活动设计“主线明”要求围绕目标展开教学,体现逻辑性,保证学生道德认知逐层深入。

9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在体验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智慧;善于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并能围绕目标及时调整,进行有效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又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善于捕捉和利用与本课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并能围绕目标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有效引导,避免那种只追求“理想”结果不顾过程的做法。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关注教师是否重视学生的“体验”和“生成”;关注老师是否具有教学智慧能根据学生实际和本地实际状况,调整预设教案,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使自己和学生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师生共同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过程,让品德课堂散发生命的活力。

三、小学品德课型使用说明

小学品德学科课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主要分品德养成类、社会常识类、历史地理类课型,均适用于评价标准。

四、评价表操作使用说明

各评价要素评估结果用分值记载。采用区间模糊评价的方法,针对每个评价要素,可根据其达成情况,分优、良、中、差给相应权重的85%-100%、75%-84%、60%-74%、59%以下的分数评价。如权重为10,相应优、良、中、差各区间评分为8.5-10、7.5-8.4、6-7.4、0-5.9分。

综合评定,将各评价要素得分进行合计,85分以上为优,75—84分为良,60—74分为中,59分以下为差。

综合描述要求评课人结合评价要素完成情况写出简要的、有针对性的评语,包括学生的反应和老师的生成等,以利于教师改进教学。